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实现“四个翻番、四个突破”,“四个翻番”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总量较“十三五”末翻一番以上,为实现亳州市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四个突破”是:
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上取得突破,高新技术...
到2025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和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持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全面落实,标准化手段普及应用,逐步实现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财力有保障,城乡、区域、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持续缩小。
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推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到202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努力实现更大规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劳动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就业结构矛盾有效缓解。新产业、新业态就业人员总量大幅增长,吸引1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本市就业创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全面提升,全市专业...
(2)国省干线
十三五期间,普通国省道规划调整后,亳州市内有g105、g311、g344、g237、g329共计5条国道,s309、s415、s306、s312、s308、s307、s102、s245、s250、s252、s238、s239、s247、s412、s413、s411、s310、s416,共18条省道纵横交织。
2.1.2铁路
目前亳州市境内既有铁路3条,其中普速铁路两条,分别为京九铁路、青阜(淮北市濉溪县青龙山站至阜阳站)铁路,高速铁路一条,为商合杭高铁,铁路...
展望2035年,教育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建成,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教育对外开放成果显著,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高,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皖北乃至全省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教育强市。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教育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教育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上游,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
到2025年,能源消费强度和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天然气在能源供给上发挥过渡保障作用,可再生能源消费水平加速提高,能源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一)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8%左右,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比重达68%左右,电力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31%左右,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强化能源供应安全保障,...
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取得新成效,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开发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营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开发区平均水平,经营销售收入力争突破3000亿元。亩均效益进一步提升,亩均工业增加值增速、亩均税收增速等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实现国家级开发区零的突破。建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产业竞...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基本补齐,皖北田园美丽乡村初步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定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农民创业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现代农业在长三角地位更加凸显,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形成一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示范镇村。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更加稳固。到202...
2、经济、民生节点服务有待加强
随着淮北市经济转型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园、工业集中区、农村物流点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交通类节点不断涌现,对县道公路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但目前县道对经济节点(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主要风景区)和交通节点的覆盖不足。
3、与干线公路网的衔接有待加强
部分乡镇内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衔接不畅,乡镇远距离出行绕行距离过远。新增高速出入口以及国省干线省级改造,对区域内交通组织方式与交通流的发生吸引带来一定变化,现状农...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淮北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严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安全利用水平保持稳定,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辐射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状况稳步提升好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落实,生态文明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五...
到2025年,全市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涉水事务监管能力大幅提升。
(1)防洪减灾
推进防洪保安提升工程建设。淮北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濉溪县城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各产业园区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按照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包浍河治理工程;基本完成中小河流系统治理,防洪能力不低于20年一遇;重点平原洼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全面完成仲大庄闸、浍楼闸、北山闸等中型病险水闸除险...
2.安徽整体融入长三角为淮北教育并轨快车道提供了便利条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全域加入长三角,标志着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由“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长三角各地市教育系统陆续达成一些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城市间优质教育的合作和联动。淮北市积极响应,在干部教师交流研修、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为下一步深化与上海、浙江、...
1.落实登记备案制度
规范注册登记。申请举办非营利性托育服务机构,在托育服务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机构编制部门或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并在星力官网的业务范围内注明托育服务。申请举办营利性托育服务机构,在托育服务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并在经营范围内注明托育服务。登记机关应当及时将有关机构登记信息推送至卫生健康部门。
严格备案管理。托育服务机构核准登记后,应及时登录托育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备案,按照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要求,提交营业执照或其他法人登记证书、托幼...
1.规模总量平稳增长。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成长,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等产业形成较大规模。
2.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打造智能制造、节能环保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增加。
3.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0%,新产品...
(一)全产业链竞争力不足。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业态同质化、规模体量小、结构单一和产业链短等突出问题,全产业链竞争力不足。粮油、蔬果、花卉产业规模较小,加工、烘干、仓储和物流等环节薄弱,农文、农商和农旅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仅为3:1,对种植业引领作用不强,服务环节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不足10%,尤其缺乏起点高、规模大和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基础设施短板仍未补齐。蜀山区“三镇一区”还不同程度存在农业基础设施欠账问题,尤其是小庙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难以...
(一)全域兴旅战略
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推进全域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品供给提质升级、品牌营销创新发展。以核心景区为抓手,推进景区组团发展,引入景区文旅新业态,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推进景区提质升级。以安徽省“四级联建”为核心,推进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创建,提升全域文旅发展水平。
(二)农旅融合战略
农旅融合是乡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 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好途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日常和节假日的常态消费方...
到2025年,全县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力争突破50%,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县域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成为全省特征鲜明的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
——数字核心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汽车零部件、家居家电、食品工业、生物制药等重点行业规上企业基本完成数字化改造升级,引进落地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重大产业项目50个以上。
——数字化治理体系高效完备。到2025年,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全面...
(1)稳定畜产品产量。到2025年,全县年出栏生猪保持在80.00万头左右,奶牛存栏1.10万头、肉羊出栏8.00万只、家禽出栏4000.00万羽左右。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15.00万吨、禽蛋5.50万吨、奶类产量7.00万吨左右。
(2)提升经济效益。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到2025年,创建畜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增加50%,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4亿元以上,产业提质增效。
(3)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标准化程度大幅度增加,畜禽...
(浙江省)缙云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2021-2025)
潜明水库一期工程计划搬迁安置移民共1393户3261人,不搬迁只进行生产安置移民144人(左库村87人,双溪村57人),移民安置在壶镇三联畈区块(行政村设置、名称待定)。移民安置区用地505.5亩。安置排屋235幢962户,总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高层公寓14幢797套,其中移民安置705套,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
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计划搬迁安置移民共585户1583人(其中:东渡镇雅村安置点470户1260人,东渡镇小仙都安置点90户249人,大洋镇三湖安置点23户66人,舒洪镇舒...
到二○二五年,全面构建绿色生态、智慧高效、安全韧性的缙云建设事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全力实现美丽城乡建设更高水平、住房体系发展更均衡、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更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更优化、建筑产业更具活力、城乡有机更新更全面、城市管理更智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全域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至2025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完成缙云城市滨江休闲服务中心、静脉产业园、缙云西寮休闲养生...
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39家,其中规上文化企业35家,涌现出一批以贝玛教育、卡美文具、佰易文具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文化制造、文化旅游、艺术雕刻、婺剧演艺等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成就不凡。2016-2019年,旅游总收入由109.58亿元增长到185.53亿元,年均增长19.20%,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实现年均增长11.63%,游客总人数由1670.65万人次增长到2152.2万人次,年均增长8.81%;仙都景区成为丽水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经济总量目标
到“十四五”末,生态工业实现规上产值600亿元,规上增加值12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实现工业有效投资300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个,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以上。
2.产业结构目标
到“十四五”末,规模百亿以上产业集群数达到3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
3.企业梯队目标
到“十四五”末,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36...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到2025年,实现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奋斗目标;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达到70分以上。
建成更为完善的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教育体系。到2025年,形成比较成熟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协调发展,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格局基本建立。
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到2025年,在县城开展0-3岁托幼班试点工作,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60%以上,二...
2.出境断面水环境质量待提升问题
目前,新建溪缙云永康交界断面现状水质达到iii类,虽达到水功能区iii类目标水质,但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花园核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县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的要求还有距离,新建溪流域综合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快推动。
3.城镇污水处理能力问题
根据缙云县目前已有的各类污水处理设施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缙云县污水处理方面的主要问题为: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待加强。工业园区仍有部分企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进度缓慢,存在雨污...
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立足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点实施县域电商“125发展战略”,统筹推进7大电商应用工程,积极开展16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电子商务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水平,形成产业融合创新、产业服务完善、要素配套齐备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实现缙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县实现网络零售额320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90%以上;新增电子商务企业20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2家以上;引培亿级以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