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更好地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对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性作用,高质量推进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基础及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襄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奋力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具备坚实基础,4g/5g、光纤宽带网络快速部署,互联网和数据中心承载能力位居全省前列,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聚集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和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创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有力支撑全市“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实现。

  1.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4g/5g网络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实现4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普遍覆盖。全市建成5g基站2783个,实现中心城区5g网络基本覆盖。窄带物联网覆盖率全省第一,为智慧物联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光纤宽带网络持续升级。光纤宽带改造快速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光城市,千兆光纤启动部署,实现城区千兆网络升级。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100%。襄阳是国家骨干传输网的重要节点,拥有一级干线2条,二级干线3条,互联网带宽突破5000吉比特每秒(gbps),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承载能力居全省前列。

  大数据基础设施能力快速上升。全市机柜总量突破5000个,服务器达到15万台,存储容量超过500pb,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聚集区,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能力处于全省领先位置。以华为云、电信云、移动云为基础,成为全省重要云计算基地。

  新技术基础设施加快起步。襄阳成为全国首批区块链服务网络技术创新基地,作为全省率先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市(州),襄阳市正加快推进“区块链 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已累计上链政务服务目录274个,数据近3.86亿条,数据管控已经实现“可信、可管、可用、可见”。

  2.融合基础设施起步建设

  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襄阳)正式上线,接入企业达20家,注册标识数量1014万个,解析量达1亿次。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快速推进,全市共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4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7家,评选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79家。

  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襄阳市农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正在抓紧建设,涵盖11个子系统,并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建设完成襄州区智能粮食仓储、智能温棚、智能渔业和樊城都市农业、老河口梨、谷城有机茶、南漳食用菌、襄城蔬菜生产物联网监控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提档升级。全市建设了多个公共交通监管平台,实现车辆和船艇的gps实时定位和视频监控。建立交通场站和水上重要节点的视频监控平台,重要交通枢纽的监管监测得到加强。谷城县、宜城市、老河口市建设了物流信息平台。襄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断发展,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第一批、湖北省第一家获交通部、工信部联合认定授牌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基地,老河口智能网联(特种车)测试基地分中心挂牌成立。

  智慧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全市部署智能电能表超215万只,累计安装各种类型采集终端4.24万台。建成多站融合数据中心站9座和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1座,完成18座站点布局规划和资源盘点。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基于华为云开展全市水利信息综合平台建设,重点服务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河库长制管理、水生态文明评估展示。全市95%的水库建成了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全市累计建成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警平台、272个自动监测站(雨量/水位站227个)。

  智慧环保体系建立完善。基于华为云构建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整合环境信息资源,为实施环境监管、服务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环保感知体系不断建设完善,建成各类监测站218座,对汉江襄阳段水质、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自动监测。建立重点企业污染监测系统,对国家、省、市三级共62家企业废水、废气在线监控。

  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以华为云为支撑,政务数据基本实现汇聚和集中,华为云承载全市政务应用系统166个,信息化资源约35pb。全市统一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电子证照库等公共基础应用平台搭建完善,与全市63个单位建立了数据交换通道。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建设,全省监测合格率100%。

  城市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建设了排涝、桥梁等市政设施监测管理平台,实现水位、泵站运行、桥梁情况的实时监测。启动了中原路和北街智慧灯杆试点项目。建设了“智慧房管”系统,初步实现全市统一的测绘成果管理和商品房管理。开展ai智能识别视频监控点位的试点建设,对城市管理问题进行自动识别、分析抓拍和预警立案。建成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接入中心城区11254个停车位数据信息。全市空间地理时空云平台已汇聚将近45万个城市道路、房屋等各类建筑物的标准地址。

  智慧医疗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初步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累计采集全市60余家医疗机构17亿余条数据,接收省级平台下发数据4100万余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系统上线运行,覆盖8个县(市、区)、3个开发区,可以向居民提供电子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电子健康卡管理系统,推进电子健康卡和医保卡融合。建成市级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平台。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襄阳市中心医院成为省内首批互联网医院。积极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加强智慧医院建设。

  数字校园和智慧教育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学校宽带网络基本全部达到100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小学(含教学点)均不低于20mbps,平均出口带宽123.47mbps,无线网络覆盖率达70%以上,班班通覆盖率达10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共建设智慧教室30多间,专递课堂和录播教室近200余个。建成襄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襄阳名师名校资源平台、隆中名师网络工作室平台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平台等公共基础教育类资源。

  智慧文旅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上线运行,推动了全市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和高效管理。正在推进襄阳市智慧旅游(一期)建设,包括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等。

  3.创新基础设施积极发展

  基础研究平台加快引进。全市已建成国家级航天化学动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市重点实验室40家。积极实施大院大所引进计划,推动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湖北航空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襄阳技术转移中心在我市落地,推进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快速。截至2020年底,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有316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8家,包括1家国家级国防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平台298家,包括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4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6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家省级国际合作基地,3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4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11家工程研究中心,9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科技创新载体快速成长。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国家级高新区1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省级高新区2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家。

  4.建设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出台建设方案引导发展。出台了《襄阳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新基建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和发展水平处于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并结合襄阳市实际,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四个领域,提出17项重点任务。为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提出建立推进机制、强化资金保障、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各方责任四个方面具体举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zhong/2022-05-03/274.html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